米乐m6|米乐m6官网—米乐m6|共和国的脚步: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体例与实施(二)
日期:2023-02-27 02:28:02 | 人气:
“二五”计划”实施历程分为两个阶段:前一阶段是指1958-1960年,主要围绕“大跃进”与“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;后一阶段是指1961-1962年,即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阶段。1958年2月2日,《人民日报》揭晓社论《我们的行动口号——阻挡浪费,勤俭开国》,社论提出了“全国大跃进”的口号。第二天(2月3日),《人民日报》紧接着又揭晓了题为《鼓足劲头,力争上游!》的社论,品评了“反冒进”的思想。
“大跃进”中提出的口号,诸如“跑步进入共产主义”“人有多斗胆,地有多大产”等,严重地脱离了客观实际。同年5月,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集会凭据毛泽东的倡议,通过了“鼓足劲头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的社会主义建设总门路。1958年8月17日至30日召开北戴河集会,提出1958年的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,到达1070~1150万吨。
[1]一时间,各地竞相上项目,其中大中型项目从1957年的992个,一下子激增到1958年的1587个;小型项目更是在全国各处着花。其时,为了确保中央确定的各项生产指标得以实现,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向导干部团体办公的集会室里,都醒目地挂着工业主要产物的日进度表,如全国钢、铁、钢材、原煤、焦炭等的日产量,铁路日装车量等。
李富春和薄一波等向导人天天看这些日进度表,看到产量逐日增加,心里才踏实;看到产量下滑,就立刻分析原因,接纳措施解决。李先念那里也不轻松,各地要粮的电话昼夜打来,不能不急事急办,不得不接纳“拆东补西”、“抽肥补瘦”等措施,紧迫调运粮食,资助断粮地域度难关。“大跃进”土法炼钢的小高炉1958年提出“以钢为纲”的口号,招呼全民炼钢,措施是土洋并举,但更多的是用土法“炼钢”。这年6月,当冶金部向毛泽东陈诉钢产量可以凌驾700万吨,努一把力可能到达800万吨时,毛泽东提出能不能翻一番(到达1070万吨),请冶金部同各省市研究。
此时,李富春正在住院治病,当他出院时听到这个消息,受惊地说:“山中方七日,世上已千年。”[2]炼钢的实际情况是,在1958年最后的三个月里,现代化高炉炼出来的好铁仅能满足钢产量翻番的1/4,大部门炼钢只能在土铁上打主意。据统计,全国1-8月共建成小高炉、土高炉24万多座,到场人数有几百万人;9月份,经由进一步发动,全国有5000多万人分赴矿山和炉旁,建成的小高炉和土高炉激增至60万座。
由于生产技术不合规格,炼出来的多数是废铁,造成了极大的浪费。其时, 在国家计委大楼后面的锅炉房旁边也搭起了一座小高炉。时任国家计委综合局副处长的柳随年回忆,在大炼钢铁运动中,计委的干部把铁丝网剪成一段一段拿去炼,有些人甚至还把家里的铁锅等丢进炉火中,效果炼出来的都是一个一个的铁疙瘩,还绑上红布报喜,其实是把有用的铁炼成无用的铁。1958年秋,国家计委干部去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计划,问当地的老农一亩地能产几多粮食,问了两次老农都不吭声,当问到第三次的时候,他才冲着地里戳着800斤的口号牌努了努嘴。
又问:能产800斤吗?老农回覆说:包罗秫秸杆在内。[3]1958年10月,印度尼西亚一个四人高级代表团秘密会见前苏联,回国途中要求会见中国。
国务院有关部门指示国家计委卖力接待,详细由委办公厅卖力。时任办公厅主任高凤岐抽调了两名秘书,加上中央统战部派来的一名同志,带着代表团成员先观光了河北省徐水县的高产棉花田、社队村民的养猪场,然后又去天津观光水稻试验田,田里的水稻密密麻麻,当地接待人员先容说,试验田的亩产量预计有几千斤。厥后才听说实验田是假的,10多亩实验田里的水稻田是由另外27亩的水田移植过来的,由两拢酿成三拢,中间系上竹竿,隔三、五米的竹竿上装一个灯泡,晚上观光时照得田间很亮[4]。
1958年10月,国家计委部门向导与印尼高级代表团在颐和园合影。前排左三为李富春、左四蔡畅、左七薛暮桥、右一高凤岐、右二王思华、右三王光伟大炼钢铁开始后,国家计委重工业局钢铁处有一位工程师写了一份出差陈诉,如实反映了生产情况及小转炉炼钢泛起的一些问题,诸如设备不配套、综合生产能力低、原质料消耗高、产物质量差等。重工业局把这份陈诉转报给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贾拓夫,他看后写了批语:此件情文并茂,印报政治局同志参阅。情是指情况,文是指文章。
1959年头,国家计委提出1959年钢产量为2000万吨,粮食产量为5250亿公斤的庞大计划。有一次,薛暮桥和宋劭文去见陈云,希望他向毛泽东谈谈对“大跃进”中的一些问题的想法,陈云说:“现在不是毛主席一小我私家热,全国许多向导都热,不吃一点苦头,这些话是听不进去的。”[5]“大跃进”的狂热引起党内一些老同志的思考。
例如,时任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朱理治曾向党中央、毛泽东写过观察陈诉,提出“计划指标相互间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”,“不能每个省都建设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,强求一律,必须凭据资源、人力和原有基础生长各省经济”。他还向陈云写过陈诉,提出:“现在全国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,因此许多重点项目反而得不到质料,不能早日投入生产”,“我国的工业建设是应该这样大巨细小一齐上马,相互争夺原质料,效果使大家都完不成计划呢?还是应该首先保证重点,让现代化的大企业尽快建成投入生产呢?显然,后者是比力正确的。”[6] 王光伟、安志文、欧希哲、贺辉煌等人也纷纷上书李富春、彭真,反映基建项目多,规模大,战线长等问题。1959年3月第二次郑州集会期间,毛泽东在专列上同部门省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贾拓夫对于将1959年钢产量指标定为2000万吨心里没有底,他在计委内部部署,让时任国家计委委员兼年度综合计划局局长的廖季立等人另外测算,摆设两个更低一些的计划方案,一个是1800万吨,一个是1600万吨或者更低一些,以备原计划执行历程中发生难题时,拿出来举行调整,制止泛起被动局势。
他 一再强调:“ 国家计划委员会意要热,脑子要冷”,勉励计委的同志们要多到地方观察研究。他的几任秘书都说,贾拓夫始终把观察研究看成一件必须做的事情。他在外出观察时,经常带两个本子,一个用于随时记载观察情况,另一个用于将观察中想到的问题做些简朴札记,以便回来后整理加工。
[7]贾拓夫在国家计委一般是上半年摆设到下层观察,下半年在机关内盘算、分析、研究。凭据秘书赵家梁的统计,贾拓夫在计委事情的五年间,出差开会和下去观察约18次,历时约32个月,行踪所及20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40个城镇,近百个工厂和互助社。他每到一处,话不多,但看得仔细,做到对各地的经济状况心中有底。
[8]1958年贾拓夫(前排左二)视察甘肃玉门油田和“铁人”王进喜(左一)等合影。事实上,“大跃进”开始不久,一些问题就袒露出来:计划实施杂乱、投资效益低下、工业结构显着失衡等,而纠正历程却几经重复仍然不力,特别是1959年庐山集会上,彭德怀品评“大跃进”的万言书被印发、批判后,会锋转向阻挡右倾。其时,到场庐山集会的贾拓夫在山上散步时遇到了彭老总,向他作揖说:“你代表我们讲了心里话!”效果,被打成“右倾时机主义”。
贾拓夫面临政治斗争的压力, 并没有忏悔,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,他一再对自己的秘书说,我不能对毛主席说假话。1960年,“反右倾运动”导致“大跃进”的狂热连续不退,其直接结果是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,尤其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。
由于人民公社吃“大锅饭”,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努力性,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,导致粮食生产连年下降。1959年的粮食产量仅为3400亿斤,比1958年实际产量4000亿斤淘汰了600亿斤,而其时因夸诞风盛行,却被高估为5400亿斤,以致当年征购粮食1348亿斤,凌驾实际产量的三分之一。
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降为2870亿斤,比1959年又淘汰了530亿斤,跌至1951年的水平。棉花产量也跌落到1951年水平,油料产量则跌落到开国时的水平。[9]1960年6月14日至18日,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集会,讨论“二五”计划后三年(即1960至1962年)的增补计划。
这次集会实际上对三年来的事情作了开端总结。会上,针对“大跃进”中只强调“多、快”而忽视“好、省”的问题,李富春讲话指出:“我们的老看法,多快好省就是搞多一点,搞快一点,可是实际履历讲明,搞得多,搞得快,可能有些方面我们做得欠好,反而少慢差费。”对计划,李富春强调,应当“留有余地,留有灵活,留有后备。
”[10]1960年,李富春(中)与周恩来、李先念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院内7月,中央召开北戴河事情集会,李富春本着对“大跃进”的问题举行总结、反思的思路,提出来关于整顿工业企业的“整顿、牢固、提高”六字目标。会后,他把整顿工业企业的这“六字目标”,推及为制定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。在国家计委党组讨论体例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,李富春提出,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“应以整顿、牢固、提高为主,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;着重解决配套、补缺门、前后左右和品种质量问题,以便取得主动。”周恩来十分赞同李富春的意见,而且给 “整顿、牢固、提高”的目标增加了“充实”二字。
厥后又把“整顿”改为“调整”,最终形成了“调整、牢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目标。[11]他还对“八字目标”的寄义作了详细解释:“‘调整’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扩大再生产;‘牢固’,是为了再前进;‘充实’,是为了搞好配套,使生产能力获得充实发挥;‘提高’,就更容易懂了。
”“执行这八个字的任务是很紧张的,绝不是轻松的,问题是我们要主动的有秩序的有计划的紧张。”[12] 1960年9月,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《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陈诉》时提出,1961年要把农业放在首要职位,国民经济的建设和生长要接纳“调整、 牢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目标,1960年12月24日,中央在北京召开事情集会,讨论通过了八字目标。在这次中央全会上,邓小平代表书记出宣布建立“10人小组”,卖力组织经济部门和工征战线落实中央确定的八字目标。“10人小组”成员有:薄一波、谷牧、王鹤寿、张霖之、吕正操、赵尔陆、刘澜波、彭真、陈正人、孙志远。
开始由薄一波卖力,不久薄生病了,“10人小组”由谷牧组织卖力。周恩来专门在中南海北门劈面养蜂夹道为“10人小组”摆设了办公室。
白昼,部长们各自在本机关事情,晚上到这里集中办公。“10人小组”担负的是全国生产建设的总调理。其时物资匮乏,经济运行极其紧张。它所处置惩罚的问题无一不涉及生死攸关的民生大事。
如一次上海的煤只有两天库存、鞍钢行将停炉等。种种紧迫的情况,紧张得让人喘不外气。更棘手的是,其时钢、煤、机械等方面问题成堆,形成怪圈。谷牧厥后说:“要保钢的产量和质量,冶金部门就要求保煤炭的产量和质量;要保煤,煤炭部门就要求保采掘、运输设备的供货和质量;要保煤炭生产装备,机械部门又要求保证钢材供应的数量和质量。
如此循环,就形成一个难以理清的‘怪圈’。事情难度很是之大。”这期间,“10人小组”事情成员经常是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紧张地事情。
后经周恩来批准,部长们晚间加班后,每人可免交粮票、钱吃到一碗面条。每晚集会,周恩来都派秘书顾明来听,以便实时掌握情况。
有时听了汇报,对有些问题还要连夜追询。经常是谷牧深夜抵家,刚吃安息药睡下不久,案头的红机子电话响了,一接,是周总理打来的。再看表,已是破晓两三点了,复又饥肠辘辘地投入事情。[13]九中全会以后,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观察组,分赴浙江、湖南、广东农村举行观察。
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等也划分到湖南、河北、四川、北京等地,深入下层,观察研究。李富春在广东观察,他一边观察,一边指示国家计委卖力人组织好计委的干部下去观察。1月31日,他写信给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、顾卓新以及计委党组成员,指出“我们的观察研究是庞大的,不仅要剖解下层的小麻雀(一个工厂,一个矿山,一个商店,一个车站,一个码头,一个学校,一个工地),而且要以此为基础逐步上升,相识一个公社,一个县,一个专署,一个省,一其中央局,一个部(其特点、资源、劳动、工农业的结构、交通等情况),要立体式的宝塔式的逐层相识,才气使计划落实。”[14]1961年,陈云到上海郊区搞观察,他不住宾馆饭馆,就住在当年做地下事情时老战友家中,每顿饭就是两小碟素菜。
薛暮桥回忆,“我随陈云在青浦观察了一个月,眼见上级的瞎指挥,深感这是造成三年难题的基础原因。青浦农民的生活确实很苦。其他许多地方已开始取消公共食堂,而青浦农民还被迫在公共食堂用饭,一个农民一日三餐,每餐一大碗稀粥,实在吃不饱。
农民听说陈云同志来了,很兴奋,以为一定能够增加口粮。陈云同志经由一个时期观察后,召集几个他熟悉的老农民谈话,告诉他们,全国粮食歉收,许多地方还不如你们,现在国家还没有气力增加口粮,只能自己想措施,如少种一点双季稻,增加一点自留地(养猪户给饲料地),多养猪,多打鱼等;这样明年天天吃一顿干饭,后年吃两顿,大后年吃三顿。农民点颔首说,只能如此,不能一步登天。
[15]时任王光伟的秘书于永平回忆,三年难题期间,周恩来在辽宁省观察,省委向他汇报农村吃粮难题情况,为了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情况,周恩来立即打电话让王光伟赶到沈阳,并指示他相识农村缺粮难题的水平。省委决议到盘锦县。
事情小组共有六人,进村后分成两个小组,记得全村有26户人家, 事情组进村后,看不到一小我私家,全村鸦雀无声,没有一头猪,没有一只狗,也没有一只鸡,马路两旁的榆树皮全被剥光。他们挨家挨户察访,发现断粮问题十分严重,食堂停办,农民家中也是颗粒无存,农民因为饥饿全都在家里有气无力地躺着,无一人能够下地干活。记得有一户一个女孩瘦得皮包骨,孩子妈说,因为吃不饱饭,先浮肿后消瘦。甚至有的人家里死了人,都无人能够资助掩埋,难题水平难以形容。
事情组六人在两天观察中,仅仅吃上一顿用半斤苞米面煮的稀汤。观察完往回走时,几个年轻人已经饿得走不动路了,王光伟带头走在前面,勉励他们快走啊!回县招待所用饭啦(就是把高粱米磨成面,合着菜根做成的黑呼呼的团子)。王光伟要求省里尽快调拨一点粮食救援,回京又面见总理如实作了汇报。
[16]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柴树藩的夫人回忆,一次,柴树藩外出举行实地考察,邻近春节了,还没有回家。思儿心切的老母亲食不甘味,寝不安席,天天盯着墙上的日历,天天一大早就撕下一张,压在床褥底下。当柴树藩栉风沐雨地回抵家后,老母亲叫着他的小名“三儿”扑上前去,顺手炒起一把小苕埽在他身上打了几下。
横跨母亲一头多且年过半百的柴树藩知道母亲为自己担忧,便一动也不动,由着她责打[17]。1961年6月至7月,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作农村观察,图为陈云与公社干部的合影“三年难题”期间,有的省来北京汇报事情,带来一些农产物给李富春主任,李富春同志不收,让秘书送给幼儿园的孩子们。其时,市场供应奇缺,计委在昌平、大兴县办起小农场,机关干部们轮流到那里劳动半个月,自己种菜、养鸡、养猪,生产的蔬菜、鸡蛋和猪肉,主要用来增补机关食堂。
程子华回忆,“1961年我到国家计委当常务副主任,我已往从来没有做过国家计划事情,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履历。这一年,在上海召开的中央事情集会上,通过了毛泽东关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提议,少奇同志提出,基本建线要退够。
其时,我连基建项目如何制定都不清楚,却要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事情,感应事情中会泛起失误,只是希望不要发生大的过失。是年夏天,在北戴河研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时,我遐想到,队伍接触,遇到敌人过于强大,需要退却,退却目的是为了退到有利地方,以便消灭敌人,不是无休止地逃跑。同样原理,缩短基本建设战线,亦需要研究出缩短到多大限度。经国家计委研究,得出结论:退到能维持简朴再生产。
建设规模确定为43亿元人民币。按这个规模执行的效果,第一年就能缔造出剩余价值,第二年即可扩大再生产,这样,就有助于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生长。此事陈诉了富春同志,他表现同意。
”[18]11月18日,李富春在第九次全国计划集会上,分析了三年经济事情的情况和问题,总结了“大跃进”的履历教训。提出不能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,生长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;经济建设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各部门按比例协调生长;工业生产不能只注重抓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和品种;摆设基本投资计划要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目标,不能搞层层加码,等等。国家计委对1961年一些主要产量指标作出下调,例如,钢产量由2300万吨降为2010万吨;煤炭产量由5.2亿吨降为4.25亿吨;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为1200个,比上年淘汰了300个。
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,中央召开了两次事情集会,中心议题是讨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。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指出:现在看起来,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着急,十分急了办不成,越急就越办不成,不如缓一点,海浪式向前生长,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。[19]原国家计委工业生产综合局局长、国家计委委员余建亭厥后在谈到中国工业增长速度的问题时说,“大跃进”前后,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向导的集会上,国务院向导同志多次提出“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究竟应该如何思量才适当?”“我们支付了庞大的学费”。
为了恢复农业,让农民获得休养生息,1961年3月广州中央事情集会制定了《农村人民公社事情条例(修正草案)》,决议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元下放到生产队(相当于低级社规模),停办公共食堂、恢复自留地、允许生长家庭副业和手工业、开放农村集贸市场。中央还决议1961年淘汰粮食收购、提高农副产物收购价钱、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增加农业机械生产的比重。
然而,由于一些向导干部畏惧被当成右倾,戴上阻挡“三面红旗”的帽子,不敢斗胆调整,给当年的经济调整造成倒霉影响。1961年七、八月工业生产泛起严重下滑,煤炭生产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%,大批企业因动力供应不足而停产,国民经济实际上处于半瘫痪状态。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,中央在庐山举行事情集会,重点讨论了工业问题。集会决议把工业生产和基建指标降到确实可靠、留有余地的水平上,强调“必须当机立断,该退的坚决退下来”。
集会竣事后,国家计委对1961年计划指标作出较大调整,将基本建设投资由167亿元降为87亿元,钢由1900万吨降为850万吨,粮由4100亿斤降为2700亿斤。当年年底,计划执行的效果与这些指标大要相符。
1962年的新年刚过10天(即1月11日),中央、中央各部、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、县、重要厂矿企业党委和队伍的向导干部,就到场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集会。这次集会的目的,是为了总结“大跃进”以来的履历教训,进一步统一认识,发动全党坚决贯彻调整目标。
到场这次集会的人数共有7018人,成为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会,被称为“七千人大会”。集会一共举行了28天,会前组织了一个有十几人到场的班子起草文件,决议由刘少奇作陈诉。
为着发扬民主,毛泽东提议把陈诉的初稿发给大家讨论。陈诉对已往事情中的缺点错误虽然作了一些检验,但为了制止给“三面红旗”抹黑,对难题的原因仍然说主要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。这种说法引起了与会干部的不满。
厥后又由刘少奇主持,组织了21人的起草委员会,写出了书面陈诉第二稿。会上除印发书面陈诉外,刘少奇又作了口头讲话。他指出:现在我们在经济方面另有相当大的难题,这两年不仅没有跃进,反而退了许多.....关于造成难题的原因,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,另一方面在很大水平上是由于我们事情中的错误,有的地方是“三分天灾,七分人祸”。“三分天灾,七分人祸”这句话,是由原国家计委研究室主任、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财经组组长梅行在起草陈诉时坚持要写进去的。
毛泽东在总结这一阶段的事情时指出:对于社会主义我们还缺乏履历,另有许多的盲目性。社会主义经济,对于我们来说,另有许多未被认识的一定王国。在没有认识到客观纪律之前,我们是一些蠢人,最近几年,我们不是干过许多蠢事吗?毛泽东主动负担了“大跃进”以来所犯错误的责任,他说:“通常中央犯的错误,直接的归我卖力,间接的我也有份,因为我是中央主席。
”[20](左起)朱德、周恩来、陈云、刘少奇、毛泽东、邓小平在“七千人大会”上在一起攀谈2月21日至23日,中共中央在七千人大会之后,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集会厅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集会。集会讨论了1962年国家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,发现经济形势的难题水平要比七千人大会的预计严重得多。据此,周恩来提议,要下刻意对国民经济举行大幅度的调整,这一提议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同意。陈云同志在会上建议:“第一点,把十年经济计划分为两个阶段。
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,后一阶段是生长阶段。”“现在无论农业或者工业,都需要有一个恢复时期。农业的恢复约莫三年到五年;工业在三五年内,也只能放慢速度,只能是调整和恢复。
”“要准备对重工业、基本建设的指标‘伤筋动骨’。重点是‘伤筋动骨’四个字。”[21] 刘少奇很器重陈云,亲自到陈云家里请他出来挽回经济危局。
思想认识统一了,中央接纳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,在举国上下的配合努力下,到1962年底,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。先是农业生产开始回升,这年粮食总产量到达3200亿斤,比上年增产250亿斤。农业总产值也比上年增长6.2%,竣事了三年一连下降的状况。
然而,1962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,当年泛起30亿元的财政赤字,国民经济元气大伤。1962年11月27日,国家计委恒久局写出《十年计划事情履历总结》讨论稿,指出“‘二五’时期的前三年,对形势预计错误,生产指标过高,基建战线过长,职工和城镇人口增加过多,欲速不达。而且没有做好综合平衡,错误地认为留有缺谈锋是努力平衡,以重工业特别是钢铁为中心摆设计划,从而导致了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。
”薛暮桥回忆,到1963年下半年,国民经济泛起了全面好转的形势,但问题仍然不少。国家计委在讨论1964年计划时,对于是否还要继续调整的问题,泛起了差别意见。国家计委委员吴俊扬等主张继续调整,经由讨论并报经中央同意,决议把1963-1965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,继续实行“调整、牢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目标,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举行全面调整,包罗鼎力大举压缩基本建设战线;大幅度降低工业生产生长速度;鼎力大举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;进一步伐整农村政策。这三年没有列入五年计划期。
国民经济经由前后五年的调整,经济生长比力顺利,所取得的成就是显着的。以1962年为基期,在 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中,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.9%,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%。
由于1962年的基数太低,后三年的经济增长带有恢复性质。“二五”计划期间完成的部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郑州黄河大桥(1960年4月21日通车)兰青线(1958年动工,1959年通车)包钢一号高炉(1959年10月15日建成投产)首都十大修建(1959年建成)十三陵水库(1958年6月30日完工)大庆石油会战(1960年2月开始)参考文献[1] 苏星著:《新中国经济史》,中共中央党校出书社,1999年9月第1版,第422—423页。[2] 参阅:薛暮桥:《纪念卓越的经济事情向导者李富春同志》,摘自《薛暮桥文集》第14卷,第149页。
[3]参阅:柳随年、吴群敢主编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》,黑龙江人民出书社,1985年版,第233页;柳随年、吴群敢:《“大跃进”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》,黑龙江人民出书社,1984年版,第76 页。[4] 高凤岐自传《我的一生》节录。[5]参阅:叶子《毛泽东为何点名要陈云收拾“大跃进”残局?》www.people.com。
[6]参阅:《纪念朱理治文集》,河南人民出书社,第648页。[7]参阅:周维仁著《贾拓夫传》,团结出书社,2009年版,第145至169页。[8]参阅:赵家梁《我的自述》,(未刊稿),第239页;周维仁著《贾拓夫传》,团结出书社,2009年1月第1版,第117页。[9]参阅:薄一波《若干重大决议与事件的回首》,中央党史出书社,第613页。
[10]参阅:房维中等主编《李富春传》,中央文献出书社,2001年11月第1版,第542页 ;吴才兴“李富春与八字目标的酝酿形成”《史海纵横》2010年第3期。[11] 参阅:房维中等主编《李富春传》,中央文献出书社,2001年11月第1 版,第547-548页。[12] 参阅:谷牧 “回忆敬爱的周总理”2006年1月5日。
[13] 刘会远著:《谷牧画传》,人民出书社,2014年9月第1版,120—121页。[14]参阅:房维中等主编《李富春传》,中央文献出书社,2001年第1版,第560页。[15]参阅:薛暮桥著《薛暮桥回忆录》,天津人民出书社,2006年版,第201页。[16]参阅:于永平在王光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讲话稿;王裕群:《父亲的职业生涯》(未刊稿)。
[17] 参阅:王宗光主编《纪念柴树藩同志》,上海交通大学出书社,2000年版,第21页。[18]参阅:程子华著《程子华回忆录》,解放军出书社,1987年版,第403~404页。[19]参阅:房维中等主编《李富春传》,中央文献出书社,2001年版,第553~554页。
[20]参阅:房维中等主编《李富春传》,中央文献出书社,2001年版,第583~584页。[21]欧阳淞、曲青山主编《红色往事》党史人物忆党史 第三册,济南出书社,2012年版,第139页 ;陈云著《陈云文选》1956-1958年,人民出书社,1986年版,第268 页。(作者: 曹文炼、张力炜;原载《中国产经》2018年各期,转载时作者有个体文字修改)。
本文关键词:米乐m6官网,米乐,共和国,的,脚步,第二个,五年计划,体例
本文来源:米乐m6-www.wdzscs.com